三、下一步重点工作方向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围绕审核评估专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持续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建设工作,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扎实做好工作。
(一)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1.创新人才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将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完善竞争激励措施,形成人才聘用的择优和淘汰机制。
2.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学校需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尤其是加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快速反应机制,重点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对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3.不遗余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进一批科研基础好、发展后劲足的青年学者和教学科研骨干,以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为核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研究方向稳定、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核心团队。
(二)深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强化突出专业特色发展
1.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及第三方评估机构调查结果,对办学基础弱、服务面向窄、培养质量低、就业前景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限制招生、停止招生、专业合并直至撤销,使学校的专业数量更加合理、专业结构布局日趋优化。
2.完善原有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新老专业开展专业评估,以专业评估结果为依据,对评估绩效较差的专业,加大整改建设力度,确保各专业建设能够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加大力度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基础更宽厚,专业方向特色更凸显,实现传统专业新的发展。加强扶持新发展的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引进、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新专业的建设水平。与此同时,坚持特色发展,持续推进省级以上优势专业建设,使其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获得行业和社会更广泛的认可。
4.加强专业认证工作的培训和学习研讨,按照“提早谋划,精心准备,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专业认证工作,逐渐实现专业认证工作的常态化。
(三)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优质课程建设与评估
1.建立健全课程体系设置机制,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考专业标准规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专业评估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标准。
2.进一步出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设贴近专业前沿知识的新课程,鼓励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讲授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
3.加强课程制作录播室等硬件设施建设及资金投入,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育教学信息化专业开发队伍,为在线课程开发提供资金保障与技术支持。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在线课程教学、数字化课程资源制作、微课程制作等培训,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课程建设的能力。
5.推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建设基于校园网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及师生互动网络平台,保证各级各类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向师生开放。
6.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考评机制与退出机制,完善课程建设标准与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课程建设评估与检查,切实提高课程的推广应用效果。
(四)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加大质量监控执行力度,建立质量督改追踪机制
1.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1)积极引入校外第三方的教学质量评估组织或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的专家参与到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
(2)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教学管理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待遇提升的政策,选聘经验丰富、擅长管理的优秀教师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加强专业能力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的专业化水平。
(3)加强质量监控专职人员队伍建设,实行定期考核、定期轮换制度,适时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管理专家、行业技术专家充实到质量监控队伍,参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标准制定。
(4)优化督导组的队伍结构,改进督导组的组织形式,创新督导组的运作模式,扩大督导组的督导范围,改革督导组的督导方法,提升督导组的督导能力,确保督导工作的实效性。
(5)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培训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对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具体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意义进行系统指导。
(6)设立教学质量管理专项课题,支持质量管理人员开展质量监控保障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研究水平和业务能力。
2.加大质量监控的执行力度,切实提高质量监控的有效性
学校将通过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质量考评体系,加强校院(部)协调联动,落实分级监控责任等,切实提高质量监控的有效性。
(1)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分工协作、责任到人的教学质量保障格局,进一步明确各单位正职领导‚教学质量第一人‛的主体责任,将本科教学质量作为任期工作的硬任务,纳入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中。
(2)理顺和明确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的质量保障职责和质量责任边界,加强部门与院(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良好的协调联动机制,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更加有效。
(3)加强对职能部门教学质量保障度的监控与评价,激励约束职能部门主动服务于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真正形成全部门、全过程综合保障教学质量的体制和机制。
(4)完善各教学院(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院(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队伍建设,落实院(部)质量监控责任,切实使院(部)真正成为质量监控主体,形成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闭环系统。
3.健全和完善质量考评机制,强化质量标准执行力度
学校在提高质量标准实效性的基础上,加大质量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全体师生对学校质量标准的认知度、认同度、重视度,加强教务处、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的联动,强化以目标责任和分工负责制为主的质量标准监控运行机制和考评评价机制,明确各环节质量标准贯彻的责任人、执行人,加强教学质量标准执行的力度和监督的力度,使标准真正落到实处,提高质量标准执行的有效性。
4.建立质量问题的督改和追踪机制,完善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1)探索完善质量问题的督改和追踪的机制,对于督导检查、评教和专项评估等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监控,建立质量问题反馈处理卡或整改台账,对反馈给有关单位的重大教学质量问题实行建档督办、限期整改、改后复评,对于相关整改落实工作保持跟踪督查,明确整改目标,落实整改结果,及时公开公布落实的整改情况。
(2)进一步提高师生质量改进的责任意识,将质量改进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运行与管理的全过程,营造全员加强质量改进工作的氛围。与此同时,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质量改进工作的组织落实与监督考核,加强质量改进管理队伍建设,制定质量改进的保障制度,协调统筹各部门及时有效地开展质量改进工作。此外,明确质量监控和改进的途径和方法、改进效果的监控、激励和惩罚措施;明确涉及到的管理部门责任,找准工作重点,确保整改工作责任到人;把执行和改进效果作为对相关部门和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和整改效果的检查;建立强有力的问责机制,对消极整改或拖延不改的单位,追究责任,提高反馈意见的刚性和权威性,强化整改落实工作的严肃性和时效性。